首页>检索页>当前

体教融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4 作者:公冶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3月20日,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合并组成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分别成立于1973年和1975年,都是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专业社团

当前,针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提出“体教融合”,以“体教融合”促进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体教融合的本质,实际就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将为进一步促进体教融合,发挥主责作用,构建“面向人人”的学生竞赛体系。要理清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提升全体学生的竞技体育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逻辑、基本原则,创新发展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一、理清发展逻辑

1.提出体教融合是由于过去的体教分离。体教融合,学校选择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竞技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相得益彰。过去,由于发展时代不同,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不同,体育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融合不够,发生了分离。

2.体教融合是高水平体育对外开放的渠道。竞技体育的核心是比赛,竞技体育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和比赛是竞技体育的三要素。当前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协调,落后于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普通学生竞技体育水平落后于学生运动员的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水平又远远落后于专业运动员的水平,学校体育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家体育专业队运动水平。

3.体教融合是构建新型“青训”体系的新要求。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必然推动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发展,落后的学校体育水平将不是体育强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自身要求。同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构建新型“青训体系”需要筑牢基础训练学生运动员人口。基础不牢,大夏坍塌。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构建新型青训体系的时代特征。学校体育是中华体育精神传播的主战场,一方面要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服务,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更是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取得实效的体育教育最有趣最有效的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独特价值。

二、明确基本原则

体教融合,促进学校体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既要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又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业余原则。业余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还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功经验。业余原则,确保学生运动员学业有成,学生主业成才,家庭支持,社会赞同。科学训练,确保学业和体育运动成绩双丰收。

2.坚持“两全”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则。由于体育竞赛的特点,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同台竞技。面向人人,公平竞争。在制度设计上,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形同的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竞技体育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公平体育和成才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追求的根本宗旨,体教融合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三进”原则。竞技体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日常生活。

4.坚持“四个发展”原则。学校竞技体育,追求享受快乐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完善人格发展,磨练意志发展,让学生得到“体育全功能”教育。

三、创新发展模式

1.体育课、课外活动、学校运动队、运动会等已成为学校体育的固有模式。体教融合,竞技体育进课堂、进学校、进学生日常生活,形成课与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发展的新的教学教育改革发展模式。按照运动项目发展规律,学校体育是强制性的,运动项目是学生自愿选择的。根据学生学段分配,合理开展竞技体育,保障学业和训练竞赛两不误。

2.体育部门采用大国家队、基层国家队基地、省办国家队、体育协会国家队等形式,提供与有关学校合作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体教融合,单独为学校体育设立“完整闭环”的竞赛体系,确保公平公正,以竞争出人才的新模式。

3.学校竞技体育是高水平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接国际学校竞技体育的通行做法,借鉴国际学校体育成果,合理布局学生运动员“出国留学”和“归化”交流,逐步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出人才的新机制,真正让学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高水平国际体育合作交流新发展。(公冶民,国家体育总局对外交流中心原副主任)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